作者归档%s CAAYAC

第37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

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第37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YAC 2022)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设有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相关的7个大会报告、100余个特邀报告以及401篇会议论文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会议邀请了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相关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100余位专家学者全方位分享和解读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3000多人线上参会,直播观看超5万人次。

11月19日上午,本届青年学术年会正式开幕。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系统所所长张纪峰研究员,大会主席、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卫冬教授,大会主席、安徽大学副校长孙长银教授分别致开幕辞,他们向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祝贺,向参会人员表示了热烈欢迎。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贺威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王耀南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乔红研究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纪峰研究员,北京大学王龙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常务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关新平教授,山东大学李贻斌教授和浙江大学熊蓉教授7位专家分别以“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与发展趋势”、“有限本体有限传感精度的机器人高性能作业–受人启发的机器人系统”、“量化系统控制的基本问题与最新进展”、“网络博弈与群体智能”、“工业网络系统的感知-传输-控制一体化理论与技术”、“液压驱动腿臂协同移动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和“人机知识传递的关键技术研究”为主题作大会报告,报告内容信息量丰富、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涉及多领域的研究进展、理论和应用问题。

除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本届会议还设有“第24期自动化学报前沿热点论坛”“第21期CAA青年科学家论坛”“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学者论坛”“国家杰青论坛”“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论坛”“万人计划学者论坛”“优秀青年学者论坛”“青年托举论坛”“CAA优博论坛”“博新计划论坛”和“分布参数系统分析与控制”“无人驾驶车辆智能感知与控制”“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控制与应用”等20余个特邀报告论坛、特邀专题论坛以及口头报告和论文海报展示环节。

11月19日下午,百余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为与会嘉宾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特邀论坛报告,围绕着“分布参数系统分析与控制”、“复杂控制系统网络与物理空间安全”、“可穿戴机器人人机交互与协调控制”、“多机器人系统协同决策与控制”、“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与安全性分析”、“面向新型电力系统人工智能创新研究”6个特邀专题。

同日下午,组织进行了YAC 2022优秀论文奖的评选答辩。经过同行评议进入优秀论文奖候选的12篇论文的作者进行了线上答辩。根据评奖委员会的投票表决,浙江大学王孟志等、西安理工大学穆凌霞等2篇论文获最佳理论论文奖;广州大学赵志甲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彭光柱等2篇论文获最佳应用论文奖; 湖南大学林琼等、南开大学刘赵缘等2篇论文获最佳学生论文奖,其他候选论文获最佳论文奖提名。

11月20日下午,大会组织了“CAA优博论坛”、“青年托举论坛”、“博新计划论坛”、“脑机智能与智能健康”、“无人驾驶车辆智能感知与控制”、“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控制与应用”、“面向自主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建模与先进控制”7场特邀报告论坛和特邀专题论坛。同时进行了论文口头报告和论文海报展示环节。

会议期间,贺威组织召开了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会上报告了2022年度青年工作委员会相关工作进展、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以及新委员增选情况。在新增委员表决环节,新申请委员自我介绍后,经表决通过2022年新增委员89名。会议讨论并决定了2023年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由安徽大学承办。

本届会议全方位分享和解读了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最新的前沿学术成果,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深入探讨交流的平台。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交叉融合,加强了相关领域青年人才交流合作,为青年人才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直播通知 | 香港理工大学郑湃老师 • 互认之下的人-机器人协作制造探索

专题分享  

互认之下的人-机器人协作制造探索 

主 讲 人:郑湃

直播时间:2023年3月7日19:00

直播内容:

1. 互认知人机协作制造系统

    1)机器人对人-物体-环境感知技术

    2)机器人自适应决策与运动规划

    3)增强现实与数字孪生引导的互认知人机协作

2. 研究成果及案例展示(工业应用案例)

3. 未来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如:工业元宇宙、工业人工智能等方面)

郑湃简介

职务

·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 数字化服务实验室负责人

· 工业人工智能数字化服务团队(RAIDS)带头人

· 黄铁城【智能机器人】冠名青年学者

研究方向

智能制造系统、智能产品服务系统、人机协作系统等

主要成就

· 累计发表SCI论文84篇(JCR 1区73篇,1作/通讯51篇,10篇ESI高被引论文)

· Elsevier出版“Smart Product-Service Systems”英文专著一部

· 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受理5项(实审中),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

· 入选首届“百度AI华人青年学者”榜单(AI+X)全球50强

· 2020-2022年Elsevier“工业工程与自动化”领域世界Top 2%科学家榜单

· 自2017年至今,在Scopus SciVal T.1230:Product-service Systems; Service Economy; Value Co-Creation主题下,位列世界科学家榜单前十名

· 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三等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赛道)

· 香港理工大学首批冠名青年学者席计划

· 香港理工大学「2023青年创新研究者奖」

· 第11届CIRP Industrial Product-Service System (CIRP IPS2 2019)&第27届Trans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TE2019)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2022中国自动化大会(CAC2022)青年科学家论坛成功召开

本次CAA青年科学家论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旨在为自动化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优秀青年专家研讨交流,分享和解读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学术成果,激发多学科交叉技术灵感。本次论坛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邓方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赵珺教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丛杨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王震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刘屿研究员、清华大学何潇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葛泉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卓教授和湖南大学张辉教授九位优秀青年学者做了精彩报告,报告分享了九位学者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大学贺威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邓方教授和同济大学张皓教授担任论坛主席。

首先,北京理工大学邓方教授做题为“智能群系统的人机协同感知、交互与决策”的报告。报告从协同感知与交互、泛在网络与通信、博弈与决策三个层面阐述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复杂环境下空地协同的目标探测与被动定位,人机沉浸式动作识别的智能交互,分布式异构动态网络构建与协同控制,大规模动态资源智能调度与多机器人路径优化,动态环境智能群体博弈与自主对抗,推动人机共融和集群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

大连理工大学赵珺教授作题为“工业多能流协同管控与优化助力我国碳中和战略”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冶金能源系统基于数据驱动的预测和调度新方法。针对能源变量难以统一建模问题、不确定性的量化问题和能源数据的语义可粒度化特性,介绍了能源短期预测、能源区间预测和能源长期预测方法。报告中还介绍了基于预测—调整—验证的能源滚动优化调度技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丛杨研究员作题为“机器人视觉感知及自主操作”的报告。报告介绍机器人感知和认知能力是智能机器人自主行为的关键,虽然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令人兴奋的进展,但机器人感知和认知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机器人还无法完成很多人类看似简单的工作。这其中尚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机器人泛化能力较差和自主在线学习能力不足。结合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背景和特点,介绍了针对机器人感知和认知中的视觉识别和在线学习问题所开展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西北工业大学王震教授作题为“博弈驱动的智能决策研究”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智能决策前沿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方面,结合博弈论、强化学习与统计物理等理论方法,精确计算了博弈均衡及其收敛性、稳定性,揭示了群体行为决策的时空演化规律和认知机理,为不同形式、尺度与深度的智能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应用研究方面,融合人工智能、对抗学习与博弈论等方法技术,研制了多项群体行为智能分析系统,服务于国家重大任务,形成了新的对抗系统和技术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刘屿研究员作题为“具有输入约束的网络化柔性机械手的完全分布式边界自适应神经网络容错控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有向网络拓扑结构下存在执行器故障、输入饱和和外部扰动的多个柔性机械手的分布式边界容错控制设计方法。报告介绍了所提出方法与现有的常见控制方法的区别和难点。然后通过对闭环网络进行稳定性分析,证明机械手的振动状态和角度一致追踪误差是最终一致有界的。 最后,报告给出了一些数值仿真结果,以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清华大学何潇教授作题为“动态系统的主动故障诊断技术”的报告。报告中介绍,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动态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切实增强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然而,现有故障诊断研究成果多是在“被动”的框架下取得的,即故障诊断过程仅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对故障进行判别而不影响系统原本的运行。主动故障诊断技术利用额外设计的辅助信号对系统进行激励,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特定故障的可诊断性。此方向在过去五年中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报告中阐述了主动故障诊断的思想及发展现状,介绍了课题组在主动故障诊断方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主动故障诊断未来的发展方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葛泉波教授作题为“基于改进舰尾流模型和多层耦合分析的机载雷达测量建模”的报告。报告针对舰尾流对机载雷达测量过程的动态影响问题,介绍一种基于多层级耦合性分析的测量影响动态建模分析方法. 首先,介绍了一种基于离散化状态空间的时变舰尾流模型,以克服传统传递函数方法存在的局限;其次,介绍了通过在时变系统中考虑舰尾流分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的一种更符合实际系统特征的分量自耦合舰尾流模型和一种准确性更高的舰尾流对UCA位姿的深度影响模型,以及UCA姿态变化对雷达测量结果的影响模型分析方法;最后,采用示意图方式获得位移变化对机载雷达测量结果的影响模型,从而建立了舰尾流对机载雷达测量结果的非线性非高斯影响分析模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卓教授做题为“原子自旋系综极化控制问题探讨”的报告。报告中介绍,当前一类典型的量子传感技术是基于原子自旋系综极化效应进行工作。在高温条件下,原子系综存在数万亿至数千万亿量级的碱金属电子,它们处于杂乱无章的自旋状态。对基于原子自旋极化效应的超高精度量子传感仪器而言,制备有序、稳定且任意的自旋极化状态是必要的。从控制论角度来看,这一难题可被抽象为具有非对称约束的多人非零和博弈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介绍了一种运用多种物理场(例如:磁场、光场、热场等)在三维空间协同操纵自旋极化的控制策略。

湖南大学张辉教授作题为面向工业场景的高光谱图像异常检测关键技术的报告。报告中,针对目前的高光谱成像系统大多通过多次曝光扫描实现高光谱成像、成像速度慢、不适用于动态场景等问题,研究基于快照式压缩感知的光谱计算成像技术;针对缺陷检测中异常样本数量少、标注耗时、背景复杂多样等挑战,研究基于生成式模型的一元分类异常检测方法;针对实际应用场景中,检测算法面临着检测环境变换大、数据易受噪声干扰等问题,研究基于聚类与特征归一化的领域泛化方法。

本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的九个报告聚焦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前沿问题,为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等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YAC2022优秀论文奖公布

YAC2022优秀论文奖公布

第37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 (YAC2022)的优秀论文奖答辩于2022年11月19日下午顺利进行。经过同行评议进入优秀论文奖候选的12篇论文的作者进行了线上答辩。根据评奖委员会的评审和投票表决,浙江大学王孟志等、西安理工大学穆凌霞等2篇论文获最佳理论论文奖;广州大学赵志甲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彭光柱等2篇论文获最佳应用论文奖;湖南大学林琼等、南开大学刘赵缘等2篇论文获最佳学生论文奖,其他候选论文获最佳论文奖提名。

编号 论文题目 论文作者 奖项
6412 DOB-based Event-triggered Receding Horizon Control for Discrete-time Linear Systems with Bounded Disturbances Mengzhi Wang, Chengcheng Zhao, Kaixiang Yang, Jichao Bi, Jinhui Xia, Limin Zhang 最佳理论论文奖
6727 A Multi-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for Quality-Related Fault Detection Lingxia Mu, Biyu Lei, Ding Liu
6180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ontrol of a 2-DOF Helicopter Zhijia Zhao, Weitian He, Tao Zou 最佳应用论文奖
7471 Impedance and Trajectory Adaptation for Contact Robots Using Integr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 Guangzhu Peng, Chenguang Yang, Yanan Li, C. L. Philip Chen
6173 Differentiator-based Formation Control of Quadrotors with Bearing-only Measurements Qiong Lin, Zhiqiang Miao, Yaonan Wang, Jie Lin, Hang Zhong 最佳学生论文奖
7763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elf-Aligning Knee Exoskeleton for Knee Extension Assistance During Walking Zhaoyuan Liu, Weihao Yin, Jianda Han, Juanjuan Zhang

直播预告 | 浙大FAST-Lab博导高飞老师开播了!

高飞简介

职务博士生导师、FAST-Lab技术负责人、FAR课题组负责人 

研究方向:空中机器人、自主导航、运动规划、环境感知、集群机器人

主要成就

1、ICRA、IROS等顶级期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2、Science Robotics五月刊封面论文。

3、IEEE TRO 2020最佳论文、IEEE/RSJ IROS 2021最佳应用论文提名。

4、ICRA 2022 RoboMaster亚军、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冠军。

5、IET Cyber System & Robotics/Drone/IROS等期刊、会议编委。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直播

NOKOV 云讲座 | 简介几种集群协同控制实验平台

针对无人系统集群协同控制这一热门领域,同时应邀参加中国自动化学会CAA云讲座,我们从不同技术路线出发,简介几种集群协同控制实验平台同大家进行分享,旨在为相关科研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参考。

活动主题

简介几种集群协同控制实验平台

活动时间

2022年4月25日(周一)19:00-20:00

(18:50开始预热)

活动内容

① 背景介绍

② Crazyfile+实时Demo

③ 北理工夏元清老师团队-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实验平台

④ 北理工方浩老师团队-星火机器人、天兵无人机实验平台

⑤ 中科院蒲志强老师团队-智能无人集群系统

⑥ NOKOV度量动作捕捉实时SDK

⑦ Q&A

活动形式

线上直播

参与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预约。

CAA青工委“走进企业系列研讨会”(第4期)在西安阎良顺利召开

2021年7月2日,“智能装备试验测试”学术沙龙暨CAA青工委“走进企业系列研讨会”(第4期)在西安阎良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飞行试验测试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张广军院士工作站主办,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规划发展部、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测试技术研究所承办。

本次研讨会围绕智能体试验理论、测试方法、工程验证等领域,以智能装备特征为牵引,共同探讨OODA循环、自主决策执行、机器辅助、人机协同、人机融合等方向的试验测试理论、方法及工程应用,进一步推动智能体试验测试技术发展。来自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规划发展部副部长颜义红主持。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院副总工程师王海平致欢迎词,并表示学术沙龙活动为智能装备、智能试验测试领域的专家搭建了追踪技术前沿、交流学术经验的平台,希望与会嘉宾能够就智能装备试验测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集思广益,沟通思想、凝聚共识,为我国智能体试验测试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葛泉波教授代表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发言,对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在国防科技和装备建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表示了肯定,并希望借助学术沙龙活动进一步增强CAA青工委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合作关系。

学术沙龙特邀报告环节,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沈超教授、空军工程大学的周宇副教授、东南大学的王庆领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的王震教授、分别围绕AI系统安全风险测试、美军无人自主系统测试评估、多智能体博弈对抗、网络空间智能对抗等主题做了精彩报告。技术中心副主任、测试所所长张虎龙做了题为《未来航空试验测试技术趋势》的专题报告,提出了以“智能、柔性、绿色、联合”为典型特征的下一代测试体系架构总体设想,引发了与会嘉宾强烈的共鸣和热烈的研讨。

沈超教授的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浪潮正在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基于“深度学习+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为许多复杂任务(例如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在某些特定领域其能力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人类。然而在美好蓝图之下,人工智能系统本身及其在数据、模型和代码等方面的安全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AI 安全与可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次报告将探讨AI 系统的可信安全与面向AI的测试问题,分析AI 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周宇副教授的报告简述了无人自主系统概念内涵,对现有测试评估模式方法带来的挑战;介绍美军无人自主系统测试评估的整体做法特点、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技术和项目案例 。

 王庆领副教授的报告介绍了多智能体博弈对抗是智能化战争时代实施作战方案自动生成及推演评估的重要途径。基于机器学习、多智能体协作策略等技术,研究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应用到军事智能决策方面,构建适用于战役战术级博弈对抗条件下的多智能体博弈对抗策略模型。从可行性、可实施性和总体设计方案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在典型海空联合作战仿真场景下开展对抗验证。

王震教授的报告介绍了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四个疆域之后的第五疆域,对抗也从物理空间延伸到了网络空间。根据网络空间层次模型,对抗可以分为认知领域、网络领域、物理-网络领域的对抗。针对这三种对抗形式,我们分别从功能性智能、对抗性智能和博弈性智能对三种层面展开研究,为不同形式、尺度与深度的网络空间智能对抗提供统一的研究视角;同时,我们融合人工智能、对抗性机器学习与博弈论等方法,为网络空间智能对抗构建统一的技术体系。

张虎龙研究员的报告介绍了飞行试验测试在满足航空飞行器鉴定定型以及适航取证飞行试验测试需求、促进我国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飞行试验测试专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开展了飞行试验测试技术发展规划。展望未来,随着我国装备一体化联合试验与评估、智能装备研制与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先进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防军工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提出构建“智能、柔性、绿色、联合”的自主可控下一代测试体系架构,实现试飞测试系统重大创新攻关,全面拓展飞行试验测试发展的新空间。

    本次学术沙龙是在智能装备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为主动探寻智能试验测试方法、深入研讨相关技术而召开的,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等国内优势企业资源与相关领域CAA青工委专家的合作,共同谋划智能装备试验测试发展的新篇章,为我国智能装备试验测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来源:CAA青年工作委员会

2021年7月6日


[YAC2021]第36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在南昌顺利闭幕

2021年5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华东交通大学承办,江西省自动化学会协办的第36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YAC 2021)在江西滨江招待所隆重举行。

图1: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设有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相关的7个大会报告、140个特邀报告以及207篇会议论文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

会议邀请了海内外自动化、人工智能、无人系统、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两院院士、杰出青年学者等500余人线下参会和2000余人线上参会。

大会就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研讨和思辨,促进相关学科的交流、发展和融合,促进新方向、新领域、新应用的产生,为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博士生、硕士生等海内外青年才俊构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图2:YAC 2021开幕式现场

5月29日上午,本届青年学术年会正式开幕。华东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柳和生教授,大会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孙长银教授分别致开幕词。CAA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大学贺威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杨辉教授等主持大会报告。

图3:柳和生书记致辞 图4:孙长银教授致辞
图5:杨辉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图6:贺威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届青年学术年会邀请到7位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特聘顾问、东北大学柴天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湖南大学王耀南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周东华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王立东副处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同济大学电信学院院长陈虹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乔俊飞教授,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Chun-Yi Su教授。

7位专家学者在两天的时间里为与会嘉宾带来了多场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的精彩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多领域的研究进展、理论和应用问题。

图7:大会报告

除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本届大会还设有“杰青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青年长江论坛”,“优青论坛”,“青年拔尖论坛”,“青千论坛”6个特邀报告论坛和“青年托举论坛”、“CAA优博论坛”、“博新论坛”、以及“智能健康与生物信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最优控制与学习系统”等13个特邀专题报告以及口头报告和论文张贴环节。

29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邓方、西北工业大学王震、同济大学葛泉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丛杨、浙江大学程鹏、广东工业大学李鸿一、东南大学曹向辉、东北大学杨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秦家虎分别组织了“杰青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青年长江论坛”、“优青论坛”、“青年拔尖论坛”和“青千论坛”。武汉科技大学柴利、清华大学刘华平、上海交通大学陈彩莲、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赵延龙、北京理工大学邓方、西北工业大学郭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程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智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谋、西安交通大学陈霸东、大连理工大学庄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魏庆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丛杨、浙江大学程鹏、江南大学王艳、大连理工大学王东、东南大学温广辉、湖南大学刘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左宗玉、安徽大学何舒平、东北大学刘腾飞、江南大学栾小丽、安徽大学张兴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孟德元、上海交通大学朱善迎、中南大学罗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天添、东南大学虞文武、西北工业大学崔荣鑫、北京理工大学张金会、西北工业大学刘准钆、华中科技大学苏厚胜、湖南大学康旭东、大连理工大学刘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卓、清华大学鲁继文、上海交通大学何建平、清华大学莫一林、东北大学李智、浙江大学邓瑞龙、北京理工大学王钢等青年才俊为与会嘉宾带来精彩纷呈的特邀论坛报告。

清华大学古槿、华南理工大学张通、北京科技大学邹尧、北京师范大学赵博、西北工业大学赵宇、东南大学温广辉、山东师范大学张化祥、北京科技大学文冬、华东交通大学祝振敏和华南理工大学张智军组织了“智能健康与生物信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最优控制与学习系统”、“群智系统协同控制与优化”、“生物特征识别与安全”、“智能感知与神经网络学习及控制”6个特邀专题报告。

图8:李小俚教授作特邀专题报告 图9:宁晓琳教授等作特邀专题报告

5月30日下午,浙江工业大学刘毅、天津大学许敏鹏、北京科技大学文冬、广州大学赵志甲、北京科技大学刘志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睿、西安交通大学王乐、湖南大学缪志强、中南大学谢世文、北京工业大学伍小龙、东南大学刘剑、西安交通大学安豆组织了“工业过程数据智能建模与分析”、“脑机智能与智能健康”、“自适应与学习控制”、“智能无人系统:理论、技术与应用”、“CAA青年托举论坛”、“CAA优博论坛”、“博新论坛”7场特邀专题论坛。同时举行了论文口头报告和论文张贴环节。

会议期间,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贺威组织召开了CAA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会上报告了本年度青年工作委员会相关工作进展、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新委员增选情况以及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暨中国自动化学会六十周年会庆活动宣讲。在新增委员表决环节,新申请委员自我介绍后,经表决通过2021年新增委员77名。会议讨论并决定了2022年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由北京科技大学承办。

图10:CAA青工委年度会议 图11:新委员介绍和表决

本届大会全方位分享和解读了自动化领域最前沿学术成果,为自动化领域的青年学者们提供了深入探讨交流的平台。大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自动化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推动了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相关应用的发展和落地,加强了自动化领域青年人才交流合作,为青年人才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网站正式上线&投稿系统开放

中国自动化大会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国内最高层次的自动化领域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主题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六十周年会庆暨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将于2021年10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多地并举、云端同步,续写自动化大会新未来。

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 (CAC2021) 将为全球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的同仁提供展示创新成果、展望未来发展的高端学术平台,加强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引领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日前,CAC2021网站正式上线,投稿系统正式开放,热忱欢迎各界人士投稿!详细信息请登录http://www.cac2021.org.cn/查看。

CAC2021官网:http://www.cac2021.org.cn/

CAC2021投稿系统地址:

http://review.cacpaper.com/#/902/login

官网速览

CAC2021征文通知

一、征文范围

本次大会设多个特色论坛,征文领域30余种。热忱欢迎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特别希望征集能反映各单位研究特色的学术论文。

二、大会内容

1、多地分会场

2、学术专题论坛

3、产业发展论坛

4、科技奖励论坛

5、青年人才论坛

6、纪念专题论坛

7、教育专题论坛

8、展览展示

三、征文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1、基于大数据的学习、优化与决策

2、基于大数据的建模、控制与诊断

3、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

4、智能制造与高端自动化系统

5、新能源控制与绿色制造技术

6、智能电网控制系统

7、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

8、智能计算与机器学习

9、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10、空间飞行器控制

11、船舶自动控制与综合操控

12、无人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控制

13、网络集群与网络化控制

14、多智能体编队与协同

15、医学图像、生物信息与仿生控制

16、脑机接口与认知计算

17、先进传感技术与仪器仪表

18、无线传感网与数据融合

19、工业互联网架构、理论与方法

20、故障诊断与系统运行安全

21、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

22、复杂系统的平行控制和管理

23、社会计算和社会系统管理

24、类脑智能与深度学习

25、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

26、物流系统与自动化

27、车辆控制与电动化

28、海洋环境监测与仿真

29、其它

特别征文领域

1、我与自动化60年

2、中国梦·自动化梦

3、其他

四、时间节点

投稿开始时间:2021.3.1

征稿截止日期:2021.6.1

录用通知日期:2021.7.1

论文终稿日期:2021.8.1

五、投稿要求

1、来稿未曾公开发表过,具备真实性和原创性。请勿涉及国家秘密。

2、凡投稿论文被录用且未作特殊声明者,视为已同意授权出版。

3、论文篇幅限制4-6页。

六、长摘要投稿要求

1、长摘要需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主要研究工作、实验或仿真、结论以上所有内容。

2、长摘要论文将收录进论文集,但不进IEEE Xplore、EI、CNKI等检索,已经发表的结果也可以投稿。

3、长摘要长度不超过4页。

4、长摘要论文注册费与普通论文相同。

七、论文出版

大会将出版CAC2021论文集(U盘版)。2013年以来的历届会议英文论文全被IEEE Xplore收录,并被EI检索。经过专家评审,本届大会部分优秀论文将被推荐到《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自动化学报》《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等国内外SCI/EI收录权威期刊发表。

来源:大会组委会

 

【YAC2020】第35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在湛江成功举办

本届大会为期2天,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广东海洋大学承办,IEEE SMC学会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协办。本次会议设有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相关的8个大会报告、110余个特邀报告以及231篇会议论文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海内外自动化、人工智能、无人系统、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两院院士、杰出青年学者等450余人线下参会,同时有3000余人线上参会。大会就自动化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加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为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博士生、硕士生等海内外青年才俊构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10月17日上午,本届青年学术年会正式开幕,湛江市人民政府欧先伟副市长、国家自然基金委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何杰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三处吴国政处长、大会主席潘新祥校长和孙长银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贺威教授主持。

本届青年学术年会很荣幸地邀请到八位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段广仁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何杰副主任,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罗智泉教授,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维多利亚大学施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邓飞其教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胡晓明教授和重庆大学罗均教授。八位专家学者在两天的时间里为与会嘉宾带来了多场高水平的精彩报告,报告内容涉及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除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本届大会还设有“杰青论坛”、“青年长江论坛”、“优青论坛”等6个特邀报告论坛和“集群系统协同控制”、“智能无人系统”、“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等10个特邀专题报告以及论文口头报告、论文张贴报告和线上报告环节。

17日下午召开了信息三处中长期及“十四五”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会议,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院士、重庆大学罗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智军教授、上海大学谢少荣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谋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孙健教授、北京大学喻俊志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庆雷教授、同济大学葛泉波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王震教授和自动化学报欧彦主任等专家出席了会议。在研讨会期间,东南大学孙长银教授和天津大学穆朝絮教授分别介绍了信息三处学科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具体部署情况,鼓励大家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学科十四五发展规划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地为信息三处学科规划建言献策。

17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学贺威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丛杨研究员、浙江大学程鹏教授、广东工业大学李鸿一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邓方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秦家虎教授、同济大学葛泉波教授等分别组织了“杰青论坛”、“青年长江论坛”、“优青论坛”、“青年拔尖论坛”、“青千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智军教授、上海大学谢少荣教授、北京大学喻俊志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谋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孙健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庆雷教授、清华大学张靖副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俞俊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张文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阳教授、南开大学孙宁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吴爱国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冒泽慧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吴元清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沈超教授、山东大学徐娟娟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张保勇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詹志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杨博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张金会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崔荣鑫教授、浙江大学吴争光教授、重庆大学苏晓杰教授、浙江大学陈剑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孟伟教授、清华大学孟子阳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唐漾教授、浙江大学吴均峰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张巍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刘涛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魏庆来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袁勇教授、渤海大学伦淑娴教授、天津大学穆朝絮教授为与会嘉宾带来精彩纷呈的特邀论坛报告。同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卓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王震教授、上海大学蒲华燕教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刘玉旺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希旺教授、清华大学何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王乐副教授、天津大学穆朝絮教授和广州大学赵志甲副教授组织了“控制领域的自主与执行技术前沿研究”、“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专题”、“智能无人系统专题”、“集群系统协同控制专题”、“机器学习专题”、“自适应与学习控制专题”6个特邀专题报告。

同日下午,会议组织进行了YAC2020论文奖的评选答辩,最终评选出最佳理论论文奖、最佳应用论文奖、最佳学生论文奖和IEEE SMC Beijing Capital Region Chapter Young Author Prize各一项。

18日下午,东南大学王庆领副教授、同济大学何良华教授和史清江教授、浙江大学杨秦敏教授和东南大学曹向辉教授组织了“智能系统感知与控制”、“无人自主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及其电力系统应用”和“信息物理系统”4场特邀专题论坛。同时举行了11场学生论文口头报告。

    会议期间,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贺威教授组织召开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会上报告了本年度青年工作委员会相关工作进展、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以及新委员增选情况,会议讨论并经表决决定了2021年的学术年会由华东交通大学承办。

本届学术年会全方位分享和解读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前沿学术成果,为自动化领域的青年学者们提供了深入探讨交流的平台。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自动化产业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了自动化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为青年科技人才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将对湛江市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已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重要摇篮。新一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将继续在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监督指导和关怀鼓励下,进一步加强自动化领域的学术交流,为我国新时代科技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